江海門戶連絲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南通海門南依長江,東臨黃海,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在此交匯,被譽為“江海門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日前,筆者隨著“絲路人·絲路情”2019中外學者交流團到訪南通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處處熱鬧非凡,車水馬龍,大型貨車川流不息。在這里,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生意人來回穿梭,有的在洽談、有的在選購,不是說著標準的普通話,就是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們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保加利亞、尼泊爾、智利、贊比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在這里,“一帶一路”疊石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廣告標語隨處可見。兩個月前舉辦的交易會上,境內外1萬多家企業以及來自巴基斯坦、瑞士、印尼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來此尋求合作,四天時間的帶動家紡市場成交額超過10億元。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地方?追根溯源得知,疊石橋原為一個貧窮的小村莊,位于南通下轄海門市、通州區兩縣交界處。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較為偏遠,老百姓趕集極為不便,一些農戶將蔬菜等農副產品拿來銷售,以后逐漸增多,形成農工副產品的集散地。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地有部分農民自發形成的家庭繡品業逐漸興起,為了避免因“投機倒把”遭到打擊,“貓鼠游戲”時常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上演。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后,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進來,單一的繡花產品逐漸發展到各類家紡的生產,一度出現“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布”的熱鬧景象。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疊石橋做著家紡生意時,一些聰明人已經不滿足于現狀,他們一腳跨出了“國門”,將大量的家紡產品一火車又一火車歷盡艱險賣到了羅馬尼亞、南非、智利、俄羅斯、巴西等地。到目前為止,有200多人還取得了國外永久性居住權,有的甚至把工廠也開到了國外,還有的干起了跨行業生意。三年前,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度釋放疊石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政策紅利,海門至阿富汗海拉頓“中亞國際專列”開通,疊石橋又一次在新絲路上空“插翅騰飛”。
如今,這里是全球最大、全國唯一的現代化、國際化家紡專業大市場。市場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擁有1萬多間商鋪,經營的200多個系列、560多個品牌、1000多種家紡產品暢銷全國近350個大中城市,遠銷全球5大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市場線上線下成交額突破1100億元,全國市場占有率超40%。
小村莊疊石橋幾十年來的巨變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實踐。歷史是最好的見證者,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疊石橋的故事向世人生動展示,中國的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疊石橋必定能在大潮翻卷中劈波斬浪,闖出風光無限的未來,更多的疊石橋故事也會在絲路上精彩演繹。
(王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