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了《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介紹,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顯著擴大;“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明顯加快,一批現代化都市圈逐步培育;城市建設發展成效顯著,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城鎮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仍待提高,一些中小城市和縣城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部分城市安全韌性存在短板弱項。
鄭備介紹,《行動計劃》突出以人為本,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統籌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權益維護政策。
聚焦兩類重點地區分類施策。一類是對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構建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另一類是對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推動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從消費看,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居住后,工資水平和收入增長預期將會提高,同時將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將會提升,消費結構和生活品質也將升級。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的消費需求。
著力補齊城市短板,主要針對城市發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韌性問題,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加強城市洪澇治理,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里子”工程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相關新聞
住建部:加快推進房屋定期體檢制度建設
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表示,住建部將按照《行動計劃》的部署進一步加大力度,繼續推進好燃氣、排水、供水、供熱等老舊管道的更新改造。
王勝軍介紹,《行動計劃》就提升城市安全韌性作出進一步細化安排,住建部將和有關部門結合城市更新行動來共同抓好落實。
他表示,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在工作中要尊重和順應。提升城市安全韌性也是需要從工程、管理、技術、制度等方面協同發力。比如,地下管網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對城市運行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這方面有短板就要補上,管網老化了就要及時更新,否則就會有隱患。接下來,住建部將繼續推進好燃氣、排水、供水、供熱等老舊管道的更新改造。
城市內澇的治理,必須統籌謀劃城市的排水防澇設施布局,提升整體性和系統性,還要統籌城市防洪和排澇,建立健全城區的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的江河湖海以及水庫的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
王勝軍指出,“房子像人一樣也會變老,老了也會生病,這就需要建立房屋定期體檢制度,按照房屋建造的年代、功能類型確定體檢頻次,及時查找和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消除發現的安全隱患。”他認為,還要建立房屋保險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完善工程質量和房屋安全監管機制。另外,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體檢、房屋維修、房屋保險提供資金保障,住建部將加快推進這三項制度的建設。
此外,正在實施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要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對城市的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橋梁等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對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本組文/本報記者 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