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31日電 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網站28日刊文指出,美國沒有連貫的貿易政策,而是被一個偽裝成貿易政策的政治戰略所替代,矛頭則直指中國。美國的政客們傾向于非黑即白地看待貿易平衡,對美國而言,自1970年以來,除兩年外,商品貿易差額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因此貿易被他們視為壞事。但這不是他國的錯,而是美國政客有意識決策的結果。
雖然美國前任政府挑起“中美貿易戰”,現任政府加倍推行保護主義政策,但這些問題早已存在,源于數十年來對于對外貿易在開放型經濟中所扮演角色的誤解。美國一直將自己視為“無辜受害者”。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其所謂的“罪魁禍首”,現在是中國。美國還將責任歸咎于世界貿易組織(WTO),在過去五年中,美國通過阻撓WTO上訴機構成員的任命,實際上削弱了WTO的職能。
文章作者、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指出,美國政府這種指責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不是經濟原因。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幾乎一入學就被教導要尊重國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一個國家的貿易差額等于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差額。由此可推斷,任何儲蓄不足的經濟體要想投資和增長,就必須從國外借入儲蓄盈余,這就需要與世界其他國家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和貿易逆差。
這個概念框架完美地適用于美國經濟。2023年,美國國內凈儲蓄率為負值,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而二戰后的平均水平為6.4%。這種情況只出現過一次:在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及其之后。這導致了一個政治上令人不安的貿易結論:與國民收入特性相一致,儲蓄短缺的美國存在巨額外部赤字。2023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相當于本國GDP的3%,商品貿易赤字相當于GDP的3.9%,分別比戰后平均水平1.3%和1.7%高出一倍多。
將這一問題歸咎于他國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如果沒有國內儲蓄的不足,就不會有貿易赤字,而貿易赤字主要是由美國國內造成的——聯邦預算赤字過大,在國民收入賬戶中被計為負儲蓄的結果。美國的預算赤字在疫情期間激增至本國GDP的13.3%。2022年至2023年,赤字仍卡在GDP的5.8%,幾乎是1962年至2019年3.2%這一平均水平的兩倍。此外,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基線預測顯示,在未來十年內,赤字占比將保持在當前水平左右。
羅奇指出,這不是其他國家的錯,而是美國政客有意識決策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策略看似奏效了。2018年至2023年,關稅使中國在美國商品貿易逆差中的份額減少了1388億美元。然而,在同一時期,總體逆差卻增加了1810億美元。換句話說,盡管美國領導人試圖說服選民說他們正在解決國家的貿易問題,但“解決中國問題”這一概念本身就是空洞的。
文章指出,貿易沖突讓華盛頓得以對中國發動全面的政治攻勢。其所謂的“國家安全問題”不僅引發了一場科技戰,過度的恐華情緒也增加了其他風險。此外,美國剛剛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新一輪所謂的“301條款”關稅,主要涉及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等行業,而這些行業是美國幾乎沒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之際,這將損害美國的綠色能源目標。該措施也充滿了虛偽,因為美國在抱怨中國對其可再生能源項目補貼的同時,卻忽略了美國長期以來為新能源公司提供的慷慨補貼。
羅奇最后強調,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一結論曾是被公認的真理,但現在卻被有些國家認為是“異端邪說”。美國貿易政策的混亂——試圖解決由儲蓄驅動的貿易赤字,深陷國家安全的偏執,其行為和執念可能會讓世界變得更糟糕。
(編譯:馬芮 編輯:高琳琳、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