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至14日,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課題組與蘭州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的“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第5期)暨蘭州大學2022年‘國際課程與實踐周’和‘暑期學校’”系列講座在線上成功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蘭州大學和比利時魯汶大學、安特衛普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東方大學和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等100多所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共3000余人次參加了本次系列講座。
網絡會議現場
開幕式上,課題組首席專家張進教授介紹了本次系列活動議程安排。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利芳教授在致辭中認為,以絲路審美文化為特色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學院基于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理論和中文國際教育三大學科融合發展、優勢互補的辦學思路,并為人才培養搭建起高端平臺。文學院副院長郭茂全教授表示“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交流創設了良好契機,已經成為蘭州大學學術交流的重要品牌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教授作了題為“歷史的方法與譜系的方法”專題講座。張政文在跨文明比較研究的宏闊視野下,在文史哲、教科文、中西學會通的基礎上,從“方法與闡釋”“歷史與譜系”“歷史的方法與譜系的方法的區別與聯系”三個維度,對論題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上海交通大學葉舒憲教授作了題為“新文科方法論:四重證據法——天熊與上古史”的專題講座。葉舒憲集中討論了“四重證據法”的形成過程,在回顧學術史的基礎上,對四重證據法在探索新文科方法論的經驗加以總結,闡明其在中國本土文化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的引領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丁國旗研究員作了題為“中外美學關鍵范疇互釋互訓研究”的專題講座,他從闡釋學維度解析文本的整體性意義,在堅持必須面對“文本”這一基本前提下,從“對象性”關系的建立、庖丁解牛的實踐、詩與繪畫的界限三個維度,詳細論述了獲得文本“整體性意義”的根本途徑。四川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傅其林教授作了題為“東歐馬克思主義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專題講座,主要介紹了由其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歐馬克思主義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的進展情況,分享了項目推動、國際性學術活動組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經驗。
網絡會議現場
比利時魯汶大學、安特衛普大學彭靜蓮教授(Ching Lin PANG)基于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的現實語境,在跨文化研究的視野中,圍繞“The Digital Turn in Anthropology: Understanding Digital Anthropology”主題,作了四場系列講座。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Sara Sterling教授作了題為“Practicing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Weddings in China”的專題講座。她在中西文化融通比較的視野下探析中國婚姻習俗的歷史演變,從服飾、禮儀和實踐活動的縱向變遷透視社會心理和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為絲路審美文化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分析和方法論啟示。
項目組首席專家張進作了題為“絲路審美文化闡釋學的主題、維度和視域”的專題講座。他認為,絲路審美文化研究本質上是一種“闡發和生產意義”的闡釋學研究,由物質、圖像、文學、活態和創意等類型構成的絲路審美文化的多樣性存在,需要我們擘畫一種“多模態闡釋學”(Multimodal Hermeneutics)或“事件闡釋學”(Evential Hermeneutics),對絲路審美文化闡釋學的基本議題做出系統深入的闡發,構建絲路審美共同體以輔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工程。此外,蘭州大學文藝學專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圍繞“絲路審美文化”主題舉辦了青年圓桌會議,從理論探索和案例分析等多角度展開了專題研討。
網絡會議現場
閉幕式上,彭靜蓮教授認為,此次為期四天的講座和研討話題前沿、內容充實、學者眾多,體現了跨學科、跨文化、跨語際、跨領域協同創新的鮮明特色。張進教授認為本次系列講座取得了重要而豐碩的研討成果,各位專家的講座主題關系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新文科建設以及人文學術創新發展的命脈和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引領意義,也將我們的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推向了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