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更有力(“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沒想到經濟適用房手續這么快就辦下來了,停車位、小公園、幼兒園都齊全,我這心里真敞亮!”先前在深圳打工的趙小輝,去年聽說老家河南省唐河縣產業集聚區內的企業大量招工,工資福利好,五險一金齊,而且縣里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還有優惠政策,就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
“往后,能守著父母和孩子掙錢了。”他的欣喜溢于言表,“安家置業,多虧了黨的好政策!”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深化民生事項改革,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全民受益、全面推進,民生保障水平提升
“不出村就能找大醫院專家看病!”在村衛生室,山西省五寨縣硯城鎮中所村村民老郭對著電腦攝像頭,請省中醫院的專家診斷病情。“要擱以前,得起大早奔太原,路上3個小時,還不一定能掛上號。”老郭對遠程診療系統豎起了大拇指。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定點幫扶下,五寨縣各村都建成了標準化衛生室,安裝了遠程診療系統。如今,當地村民已經習慣了“云看病”“云問診”。
“十三五”時期,我國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發展,民生指標不斷改善:2019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83.4%,比2010年提高26.8個百分點;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達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2019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2019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比2015年增加4平方米和5平方米;2016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資金5618億元,統籌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從鄉村到城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畫卷溫暖動人。
“這些民生指標,既標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宏大敘事,也講述著億萬人民的切身感受。”全國人大代表、奧克斯集團董事長鄭堅江說,“十三五”時期民生改善可觀可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更好滿足。
“十三五”時期惠民政策實打實,人均國民收入、恩格爾系數、國民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民生指標持續改善,主要民生指標達到或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岡市市長邱麗新說:“民生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座豐碑上最動人的篇章。”
“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且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說,這是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的根本原因所在。
量力而行、注重公平,民生改善效能顯著
“十三五”時期,社會財富“蛋糕”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2016年至2019年,與民生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住房保障、節能環保、文化體育與傳媒等重點支出合計從9.6萬億元增加到12.4萬億元。一筆筆真金白銀投向民生關切處,資金使用效率更高,惠民效果更好。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民生改善行穩致遠。
“去年養老金又漲了。”82歲的陳伯是廣州一家紡織廠的退休員工。他說,現在每月能領4000多元,日子越過越舒心。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認為,“十三五”時期的民生改善突出保基本、兜底線,符合經濟發展階段特征,“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續性。”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民生改善凸顯公平。
今年春節前,湖南邵東市牛馬司鎮上橋村村民老肖收到了村干部送來的慰問品和慰問金。老肖沒有勞動能力,如今每月能領400多元的低保收入,還能從村辦扶貧產業中分紅200元。
經過持續奮斗,決戰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們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使城鄉居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社保權益;我們加快促進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項目、標準有機銜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民生“底線”刻度不斷提升,民生公平制度基礎日益堅實。
“民生政策更多向困難群眾傾斜,民生資金更多向貧困地區投入,更好地促進了社會公平。”邱麗新代表說。(記者 曲哲涵 李心萍 谷業凱 申少鐵)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抵御經濟下行壓力,“保障網”護佑民生安穩。
春節前夕,在河北省胸科醫院的康復病房內,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趙女士正按醫囑做八段錦,“三級專家會診,一人一團隊,醫藥費國家承擔,我心里踏實著呢。”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強有力的公共衛生干預、免費救治、失業保險、困難補助等政策顯示出重大作用。”吳明委員說,民生保障網不斷織牢織密,關鍵時刻護佑民生安穩,助力經濟恢復。
攻堅克難、強化協作,民生改革舉措有力
“十三五”時期民生改善步步高的背后,是民生改革更加科學、民生治理更加高效。
——“火力”集中,啃下“硬骨頭”。
“我這老病號,現在一年看病吃藥1200元就夠。”福建廈門市的林大爺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拜糖平。2020年,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落地,拜糖平每盒價格從90多元降到不足10元,再加上基本醫保將慢病報銷比例提升,林大爺再不為看病吃藥發愁了。
“十三五”時期,民生改革提高精度、強化配合、靶向發力,辦成了一批多年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民生大事、難事。
——激發內生動力,惠眼前利長遠。
政府引導推動、產教深度對接,安徽省安慶市整合多家職教機構成立的職業教育集團掛牌成立兩年來,已成為本地企業技術工人的最大來源地。全國人大代表、安慶市市長陳冰冰說,要以教育為牽引,提高就業質量,為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十三五’時期的民生改革更注重協調聯動,激發民生改善的內生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林業集團總經理助理黃超說,比如部分城市戶籍制度改革破冰,促進了人才流動;個稅改革讓居民錢袋子更鼓,釋放潛在消費需求;援企穩崗、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政策,把著力點放在提高勞動力素質上。“這些舉措不是應急招式,而是讓民生各領域之間、民生福祉和經濟增長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探索促進民生改善的發展模式。這是治理能力的提升。”
——“兩只手”協同發力,公共產品更加豐富。
今年春節,上海市攜手10家“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培訓平臺,為勞動者提供2.1萬余門免費培訓課程,讓留滬務工人員在過年期間補課“充電”。
全國政協委員、洛陽理工學院副校長馬珺認為,“十三五”時期,從就業服務、養老服務到環境治理,政府用“買服務”等方式強化公共產品供給,已被廣泛用于各民生領域,更好釋放了民生政策紅利。
——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暢通“最后一公里”。
超過4.5億人持有醫保電子憑證,看病真便利;個稅抵扣自己辦,手機APP搞定……加快部門信息共享、簡化辦事辦證流程,“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已成為許多地方“減證便民”行動的硬杠杠。
“十三五”民生畫卷多姿多彩,進入新發展階段,民生底色將更加亮麗。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教授黎志宏認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有利于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村民左香云說,“十三五”期間,村里修了直通山下的柏油路,開了十幾家農家樂,安居房開工建設進展順利,“‘底子’都打好啦,咱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