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2月3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2月2日刊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文章稱,美國及其盟友必須與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展開合作。
文章說,美國應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這是美國新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許多美國人認為,某種形式的遏制是可行的。人們也許看到了政治上的好處:制造一個共同的敵人可能會讓分裂的美國團結起來。但是,“遏制中國”真的是一個可行的政策嗎?答案是否定的。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更為成功,科技行業更有活力,消費人口龐大,以及擁有有凝聚力和能力的政府。疫情期間,中國經濟相較其他國家的表現令人驚嘆。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發展潛力。目前,中國的人均產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三分之一(2000年為8%),是歐盟的一半。假設到2050年,即使這一水平提高到美國的一半,中國的經濟規模也將達到美國和歐盟的總和。
第二,中國經濟高度國際化。中國市場對全球許多國家都具有吸引力。正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所強調的,大多數國家都希望與美國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他們不會只選擇美國而不是中國。
此外,在過去的20年里,尤其是過去的4年里,美國的聲譽遭到破壞。美國過去常說,中國需要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但經歷了“單極時刻”的狂妄自大,發動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爆發和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之后,美國自身還是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嗎?
文章總結說,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會很激烈,但也必須有深入的合作。
事實上,歐美企業家已經以行動回應了所謂一些政客鼓吹要對華經濟“脫鉤”的言論。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博士近期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在他們商會進行的調查中,90%的美國公司對未來在華業務持樂觀態度。
此外,超過70%的企業已將增加的資金預算用于再投資,跟上并擴大市場份額,這些公司再次將中國視為2021年全球第一大投資目的地。
另據中國德國商會2月2日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結果,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大部分德國企業對于在華業務的發展仍然充滿信心。
77%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將會優于其他經濟體。展望2021年,72%的企業預計在華業務營業額會實現增長,56%的企業認為可以提高利潤。96%的企業表示,沒有撤離中國市場的計劃,72%的企業表示還計劃增加投資。
報告說,中國在去年春夏季就基本控制了疫情,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德國企業也從中受益。在去年下半年,中國逐漸恢復的商業景氣部分彌補了歐盟和美國市場下滑造成的損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之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得以凸顯。
該調研還發現,德國企業對于歐盟與中國達成的全面投資協定(CAI)寄予厚望。中國德國商會主席馮思翰(Stephan W?llenstein)表示:"隨著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達成,中國已經開始的向歐洲企業開放市場的進程將成為無法逆轉的趨勢。"
(編輯:齊磊 劉世東)